close

如果我們已經有了莫札特、有了披頭四,為何還需要菲利普葛拉斯?
葛拉斯十二樂章 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12 parts

這句Slogan很有趣,不知道答案的我進入了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,試著瞭解這是一句商業宣傳?還是他真的代表了什麼。

看這部電影其實很累,除了看電影,還要聽音樂!葛拉斯的音樂在片中聽到幾段作品,其中有很多的音符一直反覆,但是不知道何時,另一段主題進入了,彷彿隨著情緒,兩段旋律自然而然接了起來,疊加的音符將音樂的主題性更加強化,進入下一個主題之後,不知道何時才會回來,彷彿就往前走去了,目的地呢?好像還沒見著......但是音樂持續的流動著......

看到第一個黑卡字幕「第一章」出現時,立刻猜想導演要敘述一個當代配樂大師的十二部份,這十二章節以介紹他的生平為開始,接著是他的生活以及經歷,其中不時會帶到他正在創作的「等待野蠻人」,最後就是慢慢導回他正在努力創作的「等待野蠻人」舞台劇配樂。

這樣的敘事方式簡潔有力,雖然文案上寫著「以《鋼琴師》一片榮獲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的澳洲導演史考特希 克(Scott Hicks)拍攝了十八個月」,但是從影片可以看出拍攝紀錄的天數不多(依照鏡頭與事件的拍攝時間點推斷),相信導演是花了更多的時間與葛拉斯相處,做了很多功課並且深入瞭解受訪人之後,抓出故事想要紀錄的事件,精準規劃出一個劇本,這絕對不是偶然而且花長時間的拍攝!這部電影沒有偶然、等待或者撒狗血的爆點,這點對於紀錄片來說是一種精準規劃好的拍攝方法,看得出Scott的說故事能力很威;某些紀錄片,導演為了票房以及戲劇張力,刻意做出了事件同時也失去了感動人心的誠實,真正誠實紀錄而真實發生的事件才是難得而感人肺腑的!

話說,這樣的紀錄片難道沒有刻意的事件點嗎?

我不敢說沒有,但是導演從很多面相點切入探討一個鋼琴大師,絕對需要對紀錄者有深入的瞭解,擁有好的說故事能力;否則,十二樂章看起來將會鬆散,成為電影配樂大師的十二個主題;而就不是讓十二個主題描繪出這當代電影配樂大師了!

電影中葛拉斯說了一段話,也成為了真善美電影院看板上的一段話,很美麗的一段話。
葛拉斯:「音樂來自何處?對我來說它宛若倘游地底的幽靜長河,你不知它源自何方,又終將往何處去?區別在於你是否用心傾聽。對我而言,創作音樂就是傾聽音樂,不是我想出了這音樂,而是我聽見它們。換句話說,音樂早已存在,不是你去想像,而是將它譜寫下來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so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